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其著作《春秋繁露·求雨》中,将旱魃描述为由死者骨骸变化而成的怪物。到了明清两代,关于旱魃即为僵尸的说法已广为流传。《神异经》中记载旱魃的形象为\"身长三四尺,赤身裸体,双眼长在头顶,行走如风,名曰魃\"。《诗经》中也有相关记载,将其描述为与旱灾密切相关的神秘生物:\"旱魃为虐,如惔如焚\"。《山海经》中则记载了女魃引发大旱的传说故事。
僵尸电影发展史
中国影史上第一部以僵尸为题材的电影是1936年在香港上映的《午夜僵尸》。该片由杨工良执导,杨一萍、胡蝶影、巢非非等知名演员联袂出演。影片讲述了一对兄弟为争夺家产反目成仇,兄长残忍地将弟弟活活烧死后,又将尸体抛入大海企图毁尸灭迹。出人意料的是,弟弟的尸身竟化作僵尸重返人间,向兄长展开复仇。而真正奠定现代僵尸经典形象的,是1985年上映、由林正英主演的《僵尸先生》,该片首次让僵尸以清朝官员的装扮亮相。自此,僵尸的银幕形象基本定型:一律身着清朝官服、面色铁青、獠牙外露、双臂前伸、以跳跃方式移动......
▲在众多影视作品中,僵尸都统一以清朝官服形象出现。(示意图/翻摄自微博)
清朝官服成为僵尸标配的原因
为何僵尸形象总与清朝官服联系在一起?专家学者分析认为,这与现代影视制作的实际需求密不可分,总结起来主要有三大原因:
首先,从服装设计角度来看,清代官服中的对襟褂子分为大褂和短褂两种。其中正式的大褂前胸缀有补子,采用左右对称设计,后背则是一整块完整的补子。这种独特的服饰结构既便于制作,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
其次,清朝官服除了一些刺绣纹饰外,整体色调偏暗沉的幽蓝色或深色系,在夜间几乎能与黑暗融为一体,营造出强烈的压抑感。搭配上鲜红的帽顶,与僵尸狰狞的面容相得益彰,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恐怖氛围。
第三,从时间逻辑上考量,现代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僵尸,其死亡时间通常设定在太过久远的年代。按照常理推算,这些僵尸生前应该生活在几十到一百多年前,而那个时期正好是清朝统治时期。
此外,这种形象设定也可能隐含着对清朝腐败官僚的讽刺。当时民众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,很自然地将他们与嗜血成性的僵尸联系在一起。虽然现代科技发展早已让人们不再迷信鬼神之说,但这些负面形象的塑造,实际上反映了古代百姓对封建统治的无声反抗——他们无法直接对抗现实中的压迫,只能将这种愤懑投射到虚构的恐怖形象中。
从制作成本考虑,清朝官服相对简单实用,不需要繁复的描龙绣凤工艺,只需配上简单的花翎装饰和一串塑料珠子即可,连披领都可以省略。相比之下,其他朝代的服饰不仅工艺复杂、用料考究,还容易在细节上出现历史错误。
僵尸电影的黄金时代
如今,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僵尸片已逐渐淡出主流影坛。但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年代,这些影片确实是人们闲暇时光的最佳娱乐选择。随着\"僵尸道长\"林正英的离世,他塑造的那些经典僵尸形象也成为了绝响。相信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,至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些令人难忘的经典画面。
《清朝官员服饰》百科词条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